1994年,爲了迎接“電影誕生100周年”,全球電影人創作出一批“神作”,包括《肖申克的救贖》《阿甘正傳》《霸王別姬》《活著》等,共有30多部。
二十多年來,它們始終站在電影史冊的口碑巅峰,供一代代影迷膜拜。
大家沒有想到的是,看似與電影無關的“中國共産黨誕生100周年”,也湧現出一批足以載入電影史冊的“神作”。
《懸崖之上》《守島人》《革命者》《1921》《中國醫生》《我的父親焦裕祿》……如果把未上映的《長津湖》《決戰上甘嶺》等影片都算上,足足有幾十部之多。
沒錯,它們是建黨100周年獻禮片,是主旋律電影。
但是跟以往的主旋律不同,這批影片生動靈活,風格迥異。
從已上映作品的觀感來說,非但沒有大家印象中的沉悶刻板,反而多有創新驚喜。
比如《守島人》裏,劉烨飾演的“感動中國”守島英雄,經常跟幾條狗玩“鬥地主”,還擅長嬉皮笑臉哄媳婦開心。
《1921》裏,青年毛澤東夜跑上海灘,跑出了毛主席的青春朝氣。
而最新上映的《我的父親焦裕祿》,超出所有人意料,竟然呈現出焦書記“賣萌”的一面。
片中焦裕祿的“萌”主要有四點,其一是演員郭曉冬本身自帶“萌氣”。
這位長相帥氣的70後演員,臉上既有歲月滄桑,也有大男孩的天真。
尤其是笑著說話的時候,滿屏幕都是他可愛、親和的樣子。
其二是擅長哄老婆開心。
影片前半段,焦裕祿妻子跟我們一樣是個“覺悟不高”的普通人。
焦裕祿堅持在貧困縣當書記,導致全家經濟拮據,孩子過年連身新衣服都沒有,妻子很不理解,繼而出離憤怒。
爲了哄老婆,焦裕祿陪著笑臉、好話說盡,甚至叫出“老婆大人”。
真實的焦書記或許叫不出口,但它加深了電影的親和力,拉近了觀衆和人物的距離,不失爲一次絕妙的嘗試。
其叁是“媽寶”。
並非貶義詞“媽寶男”,而是焦裕祿時隔十年回家看娘,表現出強烈的母子依戀。
母子相見時,焦裕祿跟娘互相逗喊“娘”、“祿”、“娘”、“祿”,笑得像個孩子。
到了晚上,焦裕祿抱著被子,說要跟娘睡。
當時他已經預感到時日無多,“苦”藏在“萌”後面,融化出別樣風味。
其四是叫賣鹹菜。
焦裕祿給女兒安排到鹹菜廠工作,女兒一肚子怨氣。
焦裕祿爲了哄女兒開心,給自己換了身掃地大爺的衣服,扯著嗓子吆喝“賣鹹菜嘞”。
女兒由陰轉晴,會心一笑,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。
看著郭曉冬吆喝的樣子,你很難不認同“蠢萌”也是一種極溫柔父愛。
“四大萌點”集于一身的焦裕祿角色,就算是閱片無數的老影迷,肯定也是頭一次見。
這是主旋律電影一路進化的成果。在舊式主旋律電影當中,我們不可能見到會賣萌的焦裕祿。
舊式主旋律電影熱衷于“宏大敘事”。簡單來說,就是把曆史人物、曆史事件,拍攝成另一種形式的曆史教科書,不做深度戲劇化、商業化的處理。這種作品不需要會賣萌的角色,也不需要拉近和觀衆之間的距離。
在電影市場還不發達的時候,舊式主旋律電影並無不妥,畢竟我們的確需要銘記曆史、緬懷先烈。
但是隨著電影市場走向繁榮,一部電影動辄到10億 票房,再繼續上映“反商業”的主旋律電影,就有些不夠與時俱進了。
而且,主旋律電影如果不能廣泛傳播,做不到讓普通觀衆喜聞樂見,其宣傳意義也會大打折扣。
因此從2009年《建國大業》開始,主旋律電影開始走上創新之路,一路探索到今天。
令人欣喜的是,在主旋律電影創新的十幾年裏,許多優秀編劇站了出來,《我的父親焦裕祿》編劇高滿堂就是其中一位。
高滿堂原本是電視劇編劇,大家熟悉的《家有九鳳》《闖關東》《溫州一家人》等28部電視劇,都是高滿堂的作品。
這些作品題材不一、風格各異,卻都貫徹同一條創作理念:寓主題于情節。
看高滿堂寫的戲,你無需忍受到撲面而來的說教,而是會愛上劇中人物,跟隨人物命運去感受跌宕起伏的人生。
這正是“反宏大敘事”的魅力。
在創作電影《我的父親是焦裕祿》時,高滿堂把反宏大敘事的威力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除了寫出會賣萌的焦裕祿,還寫活了貧困縣具體的災害、貧困者具體的羞愧、英雄家屬具體的情緒。
考慮到電影剛剛上映,巴塞君在這裏不多劇透,留給大家自己去看。
在大銀幕上看這部片子,你還會發現在反宏大敘事的同時,場景一點都不小。
一望無際的沙丘,房倒屋塌的水災,萬人勞動的場面,都是“值回票價”的“大片兒”畫面,一點都不“五毛錢特效”。
風沙最大的幾場戲,觀衆甚至會不自覺地閉緊嘴巴,防止沙粒迎面吹來。
最近大家明顯感覺到,主旋律電影越來越好看,觀衆的觀影熱情和討論熱情越來越高漲。
類似“焦裕祿賣萌”這種過去不敢拍、觀衆沒看過的橋段,現在正變著花樣投射在大銀幕上。
這是主旋律電影的春天,也是票房縮水的暑期檔唯一振奮人心的消息。
假以時日,當好萊塢大片盛況不再,純商業電影持續疲軟。
脫離了宏大敘事的主旋律電影,或許能撐起電影行業的大半邊天。
97在线视频人妻无码